您现在的位置:妊娠合并阑尾炎治疗专科医院 >> 疾病治疗 >> 原副部级官员反思新医改7年,一个阑尾炎

原副部级官员反思新医改7年,一个阑尾炎

 

      编者按

“三医联动”联而不动、不联自动,甚至乱动,使得医改的许多领域、环节,出现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被动局面和互相掣肘的问题

药品价格越降越高,这是一个怪现象

年新医改之前,医院做一个阑尾炎手术是元,现在涨到了多元,涨了4倍

医院等同于公益性,医院体制性的歧视

现在所谓的医联体,可能是上海首先创造的,我不以为然以……

够犀利么?这是6月18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第12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乐康智库》聆听到的观点。

演讲者王东进,是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听完王会长对“三医联动”和年以来新医改的反思,《乐康智库》也陷入了沉思中:

“健康中国”将把“三医联动”作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抓手,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医医院管理制度。

一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画面?往前错一步,改革初衷大相径庭,“健康中国”能否解决这些怪现状?

王会长也给出了“6个坚持”的建议,其中医疗卫生体制补上市场经济这一课,还要做到“5不要”。以下是演讲分享:

    

“三医联动”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医改能不能取得成功的决定性问题,它是深化医改的不二方略。

如果医疗、医药、医保联而不动,各唱各的调,深化医改阻力重重,困难多多,谈不是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很可能一步向前一步错,几分用力几分差,与改革的初衷大相径庭。

“三医联动”是医改并举。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由当时国务院主管医疗保障和医疗卫生的李岚清副总理提出来的。十几年过去了,“三医联动”怎么样呢?不客气地说“三医联动”是个好主意,但就是没有得到贯彻实施或者至少是没有得到很认真的贯彻实施。联而不动、不联自动,甚至乱动,使得医改的许多领域、环节出现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被动局面和互相掣肘的问题。

具体的问题:

      

国家、个人的负担双增加

    

我们国家的投入跟发达国家比还不太多,将近6%,美国是17%。可是美国的17%创造了24%的GDP,我们的投入创造了多少GDP呢?年全国卫生总费用1.45万亿元,到去年增长了至少4倍。

老百姓自付的费用也大幅增长,个人卫生支出由原来的亿元增长到亿元,人均费用从.5元,增加到.5亿元,增加了一倍多。

这是一个不合理现象,国家的投入增加几倍,个人的费用应该相应地降下来,现在是成倍的增长,这是一种双增长现象。

      

药品价格越降越高

    

这是一个怪现象,国家发改委先后出台了30多个降价的文件,应该不少。多次降价,每次降价的幅度在20%到30%之间。有人调侃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药品价格早成了负数了,这是一种讽刺,越降越高。

      

群体获得感并不强

    

年新医改提出用3年时间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现在7年都过去了,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不但没有解决,而且在新的层面上又更难和更贵了。

举个例子,年新医改之前,医院做一个阑尾炎手术是元,现在涨到了多元,涨了4倍。

老百姓就说,政府的投的钱都到哪去了呢?直观地看,我认为是两个字:一个叫过,一个叫虚,所谓过就是我们的过度诊断,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医疗。所谓虚,就是价格虚高,高质耗材的价格虚高,高得离谱。我们现在的招标定价往往很多品种都比市场价格还要高,高出几十倍。

“过”和“虚”的背后,我认为是一旧、二偏、三失衡在作怪:

一旧就是陈旧观念,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思维和观念根深蒂固。对什么是政府主导,什么叫公益性,如何回归公益性等概念并没有真正弄清楚,搞明白。管办不分的旧体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医院的改革一直处于试点,就整体而言还尚未破题,没有上道。7年过去了还在试点,只是在医院试点,地市级和省级没有触碰。

只是在一些所谓取消药品加成,以药补医,甚至让医患双方签订不送不收红包的协议上大施拳脚,这既是对医生的不尊重,也是对患者的不尊重。

真正说的体制综合症,没有触及,所谓四分开没有分开,不但没有分开,在某些所谓的模式看来进一步强化,比计划经济时期对某些权力部门还要强化,把医院绑得死死死的。

二偏是对市场或市场机制的偏见,枉顾医疗市场客观存在的现实,刻意把医疗机构的公立性等同于公益性,把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对立起来,排斥市场经济,使市场不能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导致了医疗市场必须具有的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机制、价格形成机制、谈判议价机制迟迟不能建立健全,不能按市场规则运行。

也导致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长期被排斥在体制门槛外,社会办医长期形不成气候,唯公独大的局面不能打破。医疗服务价高,态度不好,医患关系紧张,恶性事件频发,这些都是体制造成的体制病。

医院等同于公益性这个观点我一直认为是站不住脚的,医院体制性的歧视。

我们考察过祖国的台湾地区,改革之前80%都是医院,年以后倒过来,80%医院,只有少数精神病院、老少边穷地区是医院,难道说80%都没有公益性吗?

三失衡。目前我们三医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困惑,既有总量供给不足的问题,又有资源配置结构失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后者更突出。

“强基层”是年提出来的,叫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7年过去了,强了没有呢?基层去调研的话,(可以发现)设施、房子盖得倒是强了,但是空心化,并没有强。

医疗资源的下沉,倒三角的情况现在改变了吗?我认为倒三角更加巩固了,用毛主席在延安的话叫头重脚轻,根底浅。本来70%应该在基层一级,20%在二级,10%医院,我们现在恰恰连普通医院,医院闲置。

现在所谓的医联体,可能是上海首先创造的,我不以为然,医联体的结果是高端的优质资源没有下沉,把下面有点本事的人都虹吸上来了,不是强基层的根本的措施。

小病到社区,医院,这个问题本身是伪概念,不准确,认为基层医疗机构就是看小病,看小病都是小医生,看大病都是大医生,实际上并不是,分级诊疗本质上是分类治疗,不同的病让不同的医生看。我们国家的病谱由过去的传染病、急性病,转为了慢性病、常见病,你说是小病还是大病?你把社区定成小医生,谁愿意当小医生呢?想办法往上走。

分级诊疗不是行政意义上的分级诊疗,而是分级、分类。所以这个我认为这些乱象丛生。特别是加上了收支两条线实行绩效工资以后,这些改革都产生了负能量。

我去调研,调研结果讲,比如说青海海西州人员很少,一个基层卫生院医生干什么呢?就是开虚假的单子,叫一般药物费,这是改革的新名词,一个10块钱,他一天要开多少?开多张,多块钱。

我又调研了徐州,医院很多。基层卫生院向他介绍一个病人,不是转诊,可以给他块钱,他一天什么都不干,就干这个活,他收入都不菲,

这样一来,三医没联动,所以医保改革的绩效被抵消了。你再改革顶不住他这种过度治疗,而且又没有市场竞争机制。医医院,而医院。医生没有形成真正的医生,而是一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准公务员。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问题,简单说三医没有联动。真正实行三医联动有6个方面要坚持:

      1问题导向的原则    

相关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深刻反思三医未能联动根源和问题,认识三医的内在关联性和彼此之间的依存性。这样的话增强三医联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坚持三医联动与坚持四分开改革方向相结合    

本质最核心的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清晰,关系处理好,改革就顺利。如果那边分不开,这边就联不动,不但“三医联动”实施不起来,公立医疗机构改革也上不了道。

      3坚持客观规律的三医联动    

“三医联动”要形成政策合理,也不是把三医绑在一起,三医各有各自的规律和发展逻辑。这样的话要尊重各自的规律。总书记说是一种政策的合理,不是说要把你统起来,又管医又管保,更麻烦了,又开饭店,有买单,又当会计,又当厨子,又是过去的问题。

      4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并用,不要排除市场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要补上市场经济这一课,现在的医疗卫生体制就缺这一课。长期对市场经济不认识,加以排斥,谁强调这个给你扣上市场派的帽子和政府派的帽子。

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就要做到5不要:

一、不要腿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脑袋在计划经济时代。

二,不要用政府的有形的手,用市场的无形的手。

三,不要固执唯有医院才有公益性,民办医疗机构就没有公益性。

四,不要将不以盈利为目的,误认为不能有盈利。

五,不要轻易给人戴上政府派或市场派的帽子。

要营造三医联动和衷共济的氛围,这样才能在如何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增进共识,形成合力,没有共同语言肯定是谈不拢的。

      5坚持实践第一,鼓励创新创造    

既要重视顶层设计,更要鼓励基层探索创新,不接地气的顶层设计是行不通,没有生命力的。尤其是政府和官员要讲规矩,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涉和阻挠地方的改革创新。中国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突破在地方,规范在中央。

      6坚持依法深化医改    

用法制的思维和办法来保证“三医联动”的贯彻实施,使深化医改的各项依法实施,是“三医联动”的医改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让商业成就乐康梦想探索健康+产融模式乐康智库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在文前标注来源

投稿、约访、合作,联系邮箱:lekangzk

.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合肥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idnhm.com/wazlyy/303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