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是一门手艺,也是一门技术。
干净利落,是外科医生的追求。
在日常工作中,手术“快”,似乎是一位外科医生很有本事的代名词,也是麻醉医师和手术护士称赞主刀医生的首选词——“XX,得哦,今日手术好快哦”。
可医院的手术室大部分同事眼中却是一个公认的“慢刀手”。
为啥?
相对其他同科室的同事,我的每台手术时间相对会更长,有时还得连累手术室的同事加班手术。
自我认真反省和剖析过,慢的原因有四方面:
一、先天手笨。大熊的手有点像熊掌,尽管熊太很喜欢牵手时手掌如猫掌般的柔软,却实在没有长成传说中“外科手”的细长精巧的样子,而是粗短笨拙。
此外,更可怕的是,高一上历史课时,大笨熊上讲台演示二战盟军进攻德国柏林的路线时,投影仪上展现出熊掌的不自主颤抖,陈老师和同学们哄堂大笑,才发现熊掌自带“抖音“功能,一直延续至今。曾私下请医学院的教授检查过,排除了甲亢、神经性疾病、手部疾病等器质性疾患,结论就是先天的功能性手部震颤。
一句话,熊掌短粗笨拙,还有点颤抖。我实在不是骨骼精奇,万中无一的手术奇才。其实,就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娃。
二、性格就是慢性子。所以大熊喜欢钓鱼、宅图书馆看书。天性如此,天塌下来,有急性子的先去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犹如我们不能改变手术台上病人的体质、疾病一样,无解,唯有接受。
三、早期的慢主要是对手术不熟悉,技术不过硬。
每个外科医生的成长都得经过腥风血雨、日以继夜地训练,台前苦练,台上多做,台后思考,才能逐步掌握规范的手术技术。
年7月从广州医学院本科毕业,响应父母大人的号召和要求,大医院(二甲,医院),轮转内外妇儿感染科心电图放射科一年,年几经波折终于定在了自己最喜欢的普外科工作。医院进修时对比师傅们的工作模式和培训体系,交流、思考后发现:在-年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期间,医院的外科医生一样,错过了系统的外科手术技能培训(我个人很支持规培和专培,尽管待遇有点那个啥,但有技术学啊)。原因还是平台受限——医院层面的方向是希望每个医生都成为万金油医生、科室技术垄断的历史传统、科室没有系统学习培训的习惯、经常调出外科轮转急诊科、个人也不知道怎么学。
谁当班,谁收治病人,病人的病种分散且随机,无法集中单一病种或手术,强化学会或做精做强。手术安排大都是上级医师主刀,我做助手,几年混下来,也不知道手术为啥这样做,上级也没说或者也不知道怎么说,反正就是这样做就行了。
最关键的是缺少主刀的机会。百看不如一做,单纯看或者单纯做助手,是永远学不会手术的。我个人认为手术的学成模式应该是:看一遍,带一遍,主刀很多遍。
只有亲自主刀过,才能切身体会到病人的那份“我自己掏钱主动躺到手术台上任您宰割“的信任,才能感受到手上的刀能主宰生死病残的那种沉重,才会自觉用心去思考手术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能做得更好等等技术核心,才会去注意手术的细节等等。
老实说,年前我不会主刀手术,也很少主刀过手术。年-年轮转沙田分院的急诊科期间,开始照着书本,自己摸索主刀如浅表肿物切除术、拔甲术、包皮环切术等小手术。年升为主治医师,回到病房开始逐步尝试主刀例如乳腺肿物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开放疝修补术、胃穿孔修补术等等一二级手术。年-医院进修,手术技术终于得到了质的突破,懂得了手术解剖、腔镜技术、美容缝合、手术模式化场景化等等,学会如何去学习手术,结交了很多师傅们和同行兄弟姐妹们。年底进修回来后,开始有意识地逐步把手术权限内的手术逐一主刀、攻克、优化。
所以,手术慢的主要原因还是早期手术技术不过关。
但年之后,手术技术基本过关了,我却依然选择慢。
为什么呢?
这就是慢的第四个原因。
四、慢工出细活。
简单的说我认可“欲速则不达”的哲学思想,认同和践行着广东龚谨医生在下面这一篇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手术的快与慢——谈我的手术理念和哲学》。也是年进修时的主要收获之一,全文如下:
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
进修后,我花大力气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这个手术。理由是:阑尾炎的病人真的很多,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入门级的腔镜手术,借此磨炼医术可以更上一层楼。
曾经,最快那台阑尾切除术从建立气腹进入腹腔、找到切除阑尾、取出阑尾,才耗时10分钟;记得最慢那台阑尾炎手术从下午做到晚上,耗时近6个小时。
后来统计过自己的阑尾手术,一般都需耗时一个小时左右,大都比同科室其他手术快的医生要慢半小时以上。
多出的时间“磨蹭”在哪里呢?
我常规坐着做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避免身体累而下意识地想早点下台。不用巾钳牵拉皮肤打戳孔,少了四个小瘢痕。建立气腹后,耐心按顺序探查腹腔各部,有时会有意外惊喜发现。小心操作,耐心取标本,减少术中失误,避免污染戳孔造成术后感染。花大力气和时间清理干净腹腔内脓液,减少留置引流管的机会及术后抗生素的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尽可能数一下小肠,避免漏诊,同时练练腹腔镜器械的手感。常规用美容缝合技术缝合切口,懒得术后换药和拆线,减少切口瘢痕。麻醉复苏前常规用罗哌卡因局麻各切口,减轻病人苏醒后切口疼痛。帮忙手术护士MM过床等等。
尽管,在手术室大熊因为“慢“而被手术MM们抱怨要拖班。在病房,大熊的病人因为输液少、出院快而深受护士MM的喜欢。在急诊科,还曾多次被病人希望我能回手术室给他主刀手术;也逐渐得医院其他科室同事的认可。
台上一分钟,病人一辈子。
手术慢一点,病人恢复快一点,并发症少一点,晚上睡觉安心一点。
我觉得慢得有价值。
孰能生巧,工多艺熟。我在努力由慢变快。
因为慢,我很少打篮球等剧烈运动,以保护这双谋生的熊掌。我去年被麻醉医师海哥带入坑,喜欢上钓鱼,顺便手拿3米9手竿钓鱼练手的稳定性。我手术中已习惯地找个支点,来减少熊掌的不自主颤抖。我用心学习腔镜技术,以弥补手指的粗短笨拙。我每天坚持学习,来提高医术和手术水平。我无私带教和分享手术经验心得,希望能找到手术的默契队友和培养手术团队......
我没有外科手,也没啥手术悟性,医院的教授、高手、牛人,我只是一个猫在小城四会且喜欢钓鱼的外科医生。
我的手术风格依然是:慢工出细活。
但值得您的托付。手术会用心做好,让恢复快点,切口瘢痕淡点,并发症后遗症少点;一旦出现并发症,我会内疚,夜里睡不着地思考解决的方法。
熊建业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