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妊娠合并阑尾炎治疗专科医院 >> 病情诊断 >> 小城故事朱爱国我在胡庄学校的那些年

小城故事朱爱国我在胡庄学校的那些年

 

行政求职招聘QQ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1974.html

1

朱爱国,年出生于涟水县东胡集镇的别洼村,他自小便勤学苦读,心中怀揣着一份三尺讲台梦,他初中高中均就读于淮阴清江中学,并且在班级里成绩优异、名列前茅。毕业后,朱爱国回到了位于家乡涟水县的胡庄学校,站在了朝思暮想的讲台上。

▲前排左一为朱爱国

2

胡庄学校建于解放战争之后,地处东胡集镇、黄营乡、唐集镇交界处的别洼村,大部分学生来自于附近的胡别、别洼两村。改革开放前,胡庄学校分小学初中两部,共计七个年级,除初中两个级部外均只有一个班,每个班百余名学生就读。在那段资源匮乏的特殊时代,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校内设施一度十分简陋,班级里连像样的课桌椅都难以配齐,当时的学生经常趴在泥瓦堆砌而成的土墩上完成学业。“往往课上到一半泥瓦桌子就塌了,孩子们在那样的环境下读书实属不易。”这一切朱爱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今谈起那段艰难的时光他总是感慨良多。可他从未想过要离开这里,儿时的梦想此刻已经变成肩上的责任,在他脑海中有一个强烈的信念,要尽己所能地把这些孩子培养成才。他刚进学校时担任一年级的语文老师,那段日子学校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号召全体师生捐献家里的碎铜制作模具,然后组织老师在课余时间利用这些铜模自制粉笔。朱爱国虽然右肢患有残疾,可在每天的课程结束后他还是自告奋勇地参与劳动,没有一句怨言。年纪稍长的教师们对这个初来乍到的小伙子赞叹有加,都愿意在休息时间帮助朱爱国熟悉课程、总结教学经验,于是他在老师的岗位上进步很快,不久便承担起了更多年级部的语文教学任务。

朱爱国不仅在备课时会花很多心思,努力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而且会观察每个学生听课的状态,及时地对个别遇到困难的孩子作出辅导。有一次,他在给五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发现坐在教室后方的女生卢锦兰总是心不在焉,一遇到集体朗读课文她就一声不吭地低下脑袋。朱爱国课后在和班长的交流中了解到,卢锦兰自幼身体有残疾,无论平日说话还是朗读课文都会吐字不清,她怕引起周围同学的笑话,就一直默默无闻地坐在教室里最不起眼的位置。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朱爱国便经常把卢锦兰叫到办公室里,逐字逐句地教她发音,有机会还会在课上点名她起来朗诵练习过的课文,不断帮助她树立自信,这个女生至今也难忘朱老师的恩情。

3

年,朱爱国在负责毕业班的课程期间突发阑尾炎,医院做手术,医生建议他术后多休息一段时间,可是一想到毕业班的同学们正值人生中的紧要关头,朱爱国就在病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没过多久他就回到了学校。返校第二天,朱爱国在黑板上正写着字,突然感觉天旋地转,随后就倒地不起,同学们都吓坏了,赶紧围上去将脸色苍白的他扶到办公室里。他在躺在椅子上休息了一会,拒绝了其他老师送他回家的好意,咬咬牙又走进了教室。根据朱爱国回忆,那天的课堂上鸦雀无声,他无法忘记被一百多个孩子那样齐刷刷地紧盯着的感觉,“我当时很累,也很激动,甚至还有点紧张,那些孩子真挚的眼神是给我几十年教师生涯最好的礼物,谢谢同学们。”

4

朱爱国告诉记者,当时的胡庄学校虽然条件艰难,却为学生组织开展了丰富的课余活动,比如在周末带领学生参观芦蒲纪念塔,在课后邀请老红军讲过去的故事,在体育课上列阵训练感受军事生活……校领导还让比较熟悉戏剧的朱爱国给全校师生上表演课,练习《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红色戏剧,同学们出色的演出还在县里获过奖。“算是苦中作乐吧,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道受业解惑,还有责任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多彩的童年。”朱爱国这样说道。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涟水日报融媒体记者:管理

天南地北涟水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idnhm.com/wazz/139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