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妊娠合并阑尾炎治疗专科医院 >> 相关医院 >> 看哭妈妈在隔离病区照顾确诊患者,思母心

看哭妈妈在隔离病区照顾确诊患者,思母心

 

妈妈出征感染科,去一线打仗,跟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直接接触,这让我很害怕,又很不舍……

我把我妈借给你们,你们一定要把她还给我,打赢这场硬仗……

这是育才小学五(二)班男生毛钦漩日记本上的两句话。他的妈妈叫印燕,医院普外科的一名普通护士,医院隔离区照顾新冠病毒肺炎病患已整整十天,丈夫毛敏作为中国华电员工在数千里外的印尼建设一带一路电力项目,春节也没有回家陪伴朝思暮想的妻儿。

时值春节,一家三口硬生生隔离三地,思母心切毛钦漩写下了让人落泪话语。虽然只有12岁,但他有着不同于寻常孩子的坚强和懂事:“妈妈我可以的,我会做你坚强的后盾!”;“我给你准备了巧克力,去病房前,别忘了吃!”,“你们不在家,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25医院西南角,9号感染楼、医院的隔离区,路人都只敢远远瞧一眼。

在感染楼东门的医护人员通道,透过蓝色的玻璃门,记者看到了个身材瘦小的身影,那是刚在感染楼隔离区值完12个小时班的印燕。刚从隔离病房出来洗完澡的她,额头上还有长时间佩戴护目镜留下的印痕。

面对镜头,她有些害羞。

儿子生日那天,我想望着他吹蜡烛

从15号进驻隔离区,印燕和小名天天的儿子已经十几天没有见面了。因工作时间不固定,家人一句问候,印燕要很晚才能看见。

“你在干嘛呀”,“你睡觉了吗”,“今天忙吗”,“你怎么这么晚才吃饭”,儿子的“唠叨”,成了印燕疲惫工作中的一味暖心剂。

转眼,3月上旬,儿子的生日快到了,本答应他生日前,能出来。现在恐怕要食言了。“以前每年都会给他买个蛋糕,他爸爸在国外工作,我就会陪着他,今年,我俩都不在,觉得这方面对他是亏欠的。”说着这些的时候,印燕哽咽起来,那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亏欠。

不想让儿子失望,印燕想着到那天,医院,只要站在远远的地方,母子俩能见上一面就好。“我就想到时候让朋友带个蛋糕过来,我在这头,可以远远地望着他吹蜡烛,就当给他过一个特别的生日。”

新老党员,隔离病房共议初心

漆白的隔离病房,冰冷的机器,厚实的防护装备,人与人之间看似隔得很远,但心与心之间却贴得更近了。

每天在这里工作,心理压力肯定很大,印燕谈及此,开朗起来:“虽然有时候会因为想念家人而难过,但在这里,我也收获了很多感动。”

有人记住了我的眼睛。“我们平时都穿得只露出两只眼睛,突然有一天,一名病人认出我来了,说这个针还是你帮我打的,我就问他,‘我露个眼睛你还认识我’,他说,‘认识的,你长得蛮清秀的’。”

我感动在于,我们的付出他们都看在了眼里;我们的辛苦他们都记在了心里。只要他们安好,便是我们所有医护人员的安慰。

同样是党员,我们聊得很开心。印燕接着说道:“还有一个病人他问我,‘你怎么到这边来了’,我说‘因为我是一个党员,所以我来了’。后来了解到,他也是一个老党员,十几年了,还跟我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聊了很多,就像两个老同志在交流。”我感动在于,我们有同一份信心,同一份信仰。

每天工作12小时,报喜不报忧

印燕现在每天在岗时间12小时,晚上8:30到第二天早上8;30,其中早上4:30到8:30这段时间进入隔离病房,补液,测量体温、血压、检测氧饱和度,给病患发药、发饭……除了要完成一名护士应该做的工作,印燕还要当起病患的护理员。

“有个已经转出去的病人,当时他是没有家属,所有的生活护理就都交由我们来。”

由于自身体质偏弱,刚开始有段时间又碰上生理期,再加上长时间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整个人很不舒服,这种情况下印燕选择一个人偷偷地平复自己的心情。

“听说我要进来的时候,家里人还是比较担心我身体情况的,但我一般报喜不报忧,这样他们在外面才不会太担心。”

在同事眼中,印燕身上有一股韧劲儿。“她们说我挺坚强的,我说我是你们的大姐,我带你们进来的,我肯定要做好带头作用,柔弱的一面我不露给她们看的。”

这次跟着印燕一同进入隔离点的还有三个女生,年纪上都比她要小得多,在这种紧急危险的疫情面前,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恐惧和害怕。这个时候印燕常常拿自己的处境跟她们开玩笑,当起了她们的“心理辅导师”。

她说:“这批进来的四个人里有三个是党员,我一直跟她们强调,我们是有着双重身份的,是共产党员,不是普通的医务人员,我们不能做逃兵。”

第一批错过了,第二批我一定要上

“请印燕做准备,明天去传染科,9点到护理部报到”,14日下午6时许,印燕收到了护士长的通知,当天晚上所有的必需用品安排妥当,准备出发。

“从报名那天起,我就在准备东西了,等到接到通知后,我东西基本上都有了,拎上箱子随时可以走。”说起这些的时候,印燕就像名随时准备出征的战士。“我是名党员,已经有16年党龄了,那时候我感觉不进一线,就对不起我胸前的党徽!”

印燕作为第二批进到隔离区的医护人员,心中还是有些遗憾:“第一批我没能进来,是因为那个时候得了阑尾炎,我也没有做手术,想着等保守治疗完了以后能够进来。”终于到了受领任务的那天,印燕安顿好家人,立即奔向前线。

由于一开始在普外科工作,印燕刚到传染科还有些担心。接到通知的第二天早上参与培训,“我们几个都经过培训后遴选出来的,因为马上要进入临床,不可能有其它时间耽搁了,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强化训练后直接入驻了”。

培训结束后,印燕直接上岗。“因为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心里也有一点害怕,但是当我穿上防护服的时候,恐惧感就缩小了,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责任感。”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还有太多太多……

他们虽然很渺小,但足够温暖。

每个人也都在用自己的温暖给我们带去力量。

希望我们能够记住他们,

记住千千万万个不起眼的他们。

(肖敏冬、杨镇潇/文)

(朱清渊、吴佳欢/摄)

(朱清渊/剪辑)

(陈艳/排版)

(吴璟/统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idnhm.com/wacs/131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