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是以病症结合的分论原则。
也就是说治病有两种方法,一种从总的方向去看,一种是从具体的病的角度去看,这两种都非常好。
但是一个奇怪的历史现象,以金匮首先抓住疾病,然后在疾病的基础上我们去讨论有几种模式,几种方证然后展开治疗,这种模式在两千年来发展得非常快。几乎所有的医家都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到现在。
所以现在的教材《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等等。都是根据这个模式。
比如《内科学》胃痛,胃痛分几种类型,几种类型有几种组方,然后展开治疗。
这样的模式也很好,方便初学者学习和掌握。
比如胃病,有的是胃的寒冷,有的是胃的厥热,有的胃病是情志影响的,还有的是肝影响到胃。
然后根据方证类型,感觉找到了治病的方法。
但是我们常常遇到另一种情况,不仅有胃病还可能黄疸、有水肿、有头痛、可能有失眠,很多种症状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疾病就出现了交叉、重叠的复杂状态,这时就很难按胃病的分型来治疗了。
这种情况只能把什么病先放一边,总体上先站得高,从总体上先看到这个病人的总体趋向。
然后抓住方证,先不讨论病,这种疾病总论的模式,跟金匮研究独立疾病的模式,是互相补充,互相呼应的。
这就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最本质的区别。知道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将二者相互补充。
明确提出《伤寒论》总论思想的是任应秋老先生。
总结一下,总论思想就是,无论什么疾病都包含,都可以用《伤寒论》的总论思想进行诊治。
《伤寒论》是疾病的总论,主要内容是对一切疾病辨证施治的原则。《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对疾病的分论,主要内容是各个独立疾病的治疗方法。
大医学家徐灵胎说:“医者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而万病皆通”。
也就是说《伤寒论》道理搞清楚了,所有的病都可以治。这里所说的通,并不是说治愈了,而是知道怎么治疗。
《金匮要略》反应的是疾病的特殊规律,简单理解就是,某个方子治疗某种疾病。《伤寒论》反应的是疾病的普遍规律。
从专病专治的角度讲,我们很容易想到,胆囊炎用大柴胡汤,阑尾炎大黄牡丹皮汤,胃溃疡黄芪建中汤。
这样把有效的方和病连在一起,专病专治,治疗起来就非常方便,但是也没有这么简单,对于金匮来说,治疗一种疾病不只有一个方子,往往有好几个方,这时候也需要辩证。
单方虽然有时候也能很好的治疗某些疾病,但是从整个丰富多彩的中医体系来讲,毕竟还是少数情况。
总论对多重、复杂的疾病比较好,分论对独立的疾病比较好,两种方法都非常好,主要看用于什么具体情况,两种方法可以互为补充,灵活运用,而不是对立的。
学习交流欢迎
加作者个人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