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丹很瘦弱,因而他的一言一行之间都显得不那么张扬。在他看来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工作,并且还有提升的空间。但血透中心的戴述洋却“三番五次”的告诉我:廖老师很厉害,真的很厉害!
是的,不用过多的形容词,厉害二字足矣:全市有尿毒症患者余例,廖丹则独立完成各类血管通路手术近例。在透析患者眼里,他是那个在血管上绣花的人,也是他们生命线的守护者。
必须守住患者“生命线”
慢性肾脏疾病到了尿毒症期,每个患者都希望“肾移植”,但囿于各种原因,并不能及时做手术,血液透析成了是常见的治疗方法,而血管通路便是尿毒症患者进行透析的“生命线”。
“尿毒症患者本身就不易,进行透析不能光想着自己好不好操作”在廖丹看来,血管通路至关重要,要节约患者每一寸血管资源,不光是看患者今天的情况,更要考虑患者五年甚至十年后的通路资源。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拥有高超的医技、高尚的医德作为支撑和保障。
在廖丹看来,自己是幸运的一代,医院学科建设带来的福利。医院进修、华西攻读博士、英国访问学习……十年来,医院的发展,廖丹也实现了从“小医生”到“大专家”的蜕变。而自己,必须把所学的这一切反馈给患者,为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保驾护航。
自体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内瘘成型术、自体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及中心静脉置管、腹膜透析置管,通路血栓、狭窄的诊治……自学习血管通路建立以来,廖丹在开展了多例疑难血管通路手术,成功解决了血透患者的难题,得到川西北区域患者的信赖。
在事业上勇于开拓,对患者将心比心。年,廖丹化脓性阑尾炎发作,术后,本该好好休息,眼看着需要造瘘患者累计越来越多,廖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术后第三天就返回工作岗位。事后,得知廖丹情况的患者劝他先休息休息,自己可以等,廖丹却笑着说没事,坚持着高标准为每一名患者实施手术。
透析治疗中,患者会经常的问:透析能活多久,能维持多久。廖丹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例子:英国一名61岁的尿毒症患者,18岁时被诊断为尿毒症,开始了透析生涯,到现在已透析了43年整。
廖丹说他有一个梦想,也是他努力的远方:当有一天,尿毒症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般,成为慢性病,患者只需在家就可以自行操作。
做金字塔的顶尖
医院管理协会血液净化分会血管通路学组委员,廖丹创造了两个唯一:唯一40岁以下,唯一来自非一线城市的全国委员。
廖丹(前排左五)
曾经有这样一个小插曲:一次学术会议,廖丹遇见了在北京进修时带过自己的“业界大咖”王玉柱教授。为示尊敬,廖丹喊了一句“师父”。王教授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的说道,师傅不是随便叫的,当我的徒弟可是有门槛的。但当得知廖丹在进修回院后已开展了例且无一例失败的相关手术后,王教授向廖丹竖起了大拇指,也便认可了这个徒弟。
如今,血透机构如雨后春笋,但是廖丹给自己的定位——处理最疑难的问题,要做就做金字塔的塔尖。为了这个目标,廖丹不断地打破“权威”,挑战自己。
年,动静脉内瘘血管管径专家共识为2mm,而廖丹却能做到0.9mm。在廖丹的逻辑里:成功了于患者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失败了就是几百元钱的损失。当然,毫无疑问,他成功了,且从未有过失败。如今,川南、川北、甘南等地的患者闻名而来。医院不能做、不敢做的,都在廖丹面前都迎刃而解。
廖丹多次受邀到全国各地进行学术交流
独行快,众行远。今年4月,在廖丹的带领下,血透中心成立了血管通路、营养、贫血、CKD—MB四个护理亚专业组,医护一体,提高慢性肾病患者治疗的覆盖面和精准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MDT合作,培养下级医生,医院发展……廖丹说,自己的需要深耕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
内科医生的“绣花功夫”
廖丹拥有一双灵巧的手,同事们开玩笑说,那是廖丹的瘦弱为他带来的先天优势。
在廖丹去英国访问学习的三个月里,每次来院透析的患者都不忘问一句:廖丹医生好久回来?大家早早就预约好了内瘘手术,非要等着他。回国后,来不及倒时差,廖丹立马投入工作。那一个月,廖丹做了57台手术,并通过PTA手术顺利打通一例内瘘堵塞超过4个半月的血管通路,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或许,对一个外科医生而言,这样的数量不足称道,但对于内科医生而言,算得上天文数字。
廖丹实施人工血管手术
一些患者血管资源耗竭,无法进行透析,严重威胁了患者生命。如何搭建患者与透析机的通道,同时又方便不易感染呢?廖丹在心里早已给出了答案: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
前不久,廖丹成功为两名长期透析血管通路恶化的尿毒症患者实施了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打通了患者的生命通道。
手术中,廖丹在患者左臂肘窝处开了个小切口,将一根长约45厘米,动脉端内径为0.4cm、静脉端内径为0.6cm的人工血管植入皮下,分别与其肱动脉及正中静脉行端侧吻合,一次通血成功,手术很顺利。经历3小时奋战,成功为两名患者开辟了新的生命通道。“人工血管植入对缝合的要求特别高,针脚既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还得吻合好,否则就会出现渗血、闭塞等情况。”廖丹介绍说。
内瘘美容缝合后效果图
随着技术的成熟,廖丹追求的是更好更精,不仅要把手术做好,还要更加注重手术细节,改善手术切口吻合方式,把美观和更好的体验留给患者。
如今,廖丹作为肾内科、血透中心副主任,医院那一刻一般,意气风发,却也勤勤恳恳:血透中心管床48张,负责全部通路手术,一个月14个夜班……“现在透析患者越来越多,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可能大家都知道急诊科是全年无休,血透中心其实也是如此。”
早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却连婚假都没休过;医院上班的爱人的假期也从未重合过;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一岁10个月,正是需要关爱地阶段,而廖丹总是“缺席”……在如今的舆论体系中,我们似乎已不再鼓励宣扬如此这般的“大公无私”。但不得不说,就医务工作者而言,这是使命,亦是天职,他们仍旧保存着医者最朴素的情感。
他是妻子的丈夫,儿女的父亲……可他更是血管通路生命线的守护者。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事业当中——这像极了一句言不由衷的口号,但也确是廖丹最真实的写照。
撰稿|刘杨、戴述洋
编辑、校审|刘杨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