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建、杨秋歌——
陈卫华归来相聚兴文
陈卫华,高杨店人镇,上世纪90年代初入伍东北某坦克团,后上军校,职晋正营少校,本世纪初转业至锦州市住房城市建房局。近日赴郑州参加国家住建部举办的二期“房屋网签备案和城市联网培训班”,结业后,匆匆回乡与老师和亲友一聚。擅长字刻与画刻艺术,时有作品发表。
陈卫华近日赴郑州参加国家住建部举办的“房屋网签备案和城市联网培训班”现场
陈卫华的成功之路
□陈东建
我年长卫华6岁,虽然是本家兄弟,可接触并不多,在高杨店北头老陈家是“少数民族”,每逢大事,整个家族全员参与,所以在彼此心里,总感到心灵相通、血浓于水。
年,我上小学4年级,当时农村孩子可玩的游戏并不多,每每放学后就会玩叨钉的游戏,一开始是叨杏胡,后来叨马牙皮钱子。马牙皮钱子不是铜钱,而是当时社办工厂打磨剪子的一种坚硬的铁垫子,中间有圆孔,边缘是长长的锯齿状的牙。一旦马牙磨平,就不能用了,在社办工厂做工的家长就拿回去给孩子玩。可普通人家的孩子却很难得到。于是我们星期天就会偷偷地溜进工厂,趁人不注意,把马牙皮钱子装进口袋,欣喜若狂地回家玩耍。
要想顺利地进入工厂,必须过看大门的老位那一关。老位古怪且凶,留着及背的长发,他每天中午都会喝点酒,然后恹恹欲睡地坐在工厂大门口,手里拿着一根长棍儿,他随时都可能醒来,我就蹑手蹑脚地进去,心口嘭嘭跳。工人们正在忙碌,炉火熊熊燃烧,锻件被烧得通红,砂轮嗡嗡作响。我趁人不备,把地上堆放的锃亮的马牙皮钱子装了满满的一口袋。正要全身而退,突然有人从背后揪住了我的衣领,我扭脸一看,正是老位。他凶神恶煞、怒目圆睁,一把把我拉倒,顺势把我的鞋脱掉了,紧走几步靠近火炉,作出投掷入炉状。我吓得大哭,周围的人都过来看,我感到既惊恐又无助。这时我透过人群看到了卫华,他当时最多六、七岁,他爸爸是公社武装部长,妈妈是工厂的妇联主任,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边哭一边盯着他。他仿佛明白了什么,赶紧跑向了厂领导办公室。不一会,卫华的妈妈匆匆赶来,卫华跟在身后。不知她向众人说些什么,大家哈哈大笑,然后各干各的事了。她从老位手里接过鞋,给我穿上,把我送出了工厂大门。
卫华八岁那年,他妈妈生病了,多次外出治疗,病情越来越重。我曾跟随母亲多次去他家探望,我们兄弟见面多了,也慢慢熟悉起来。
陈东建(右)与陈卫华(左)合影
我师范毕业后分配到高杨店联中任教,此时卫华正好在联中就读三年级。春季期中考试后的一天傍晚,我在操场散步,迎面看到卫华和王海山老师坐在草坪上聊天。足下绿草如茵,背后白杨参天。我问王老师:“卫华弟弟学习咋样?”王老师一直教毕业班英语课,又是卫华的班主任,谈到卫华的学习情况,他喜形于色:“卫华可以呀,知道学,有干劲儿,特别是他的钢笔字、毛笔字都很漂亮,有发展前途……”我回过头来,问卫华:“将来有什么打算呀?”他深思了一会儿说:“我想上高中,将来学医,治病救人,医治像我妈妈那样的病人。”我便不再说话,怕触痛了他内心深处的伤痕。因为我知道,在他十岁那年,妈妈就因病离开了人世。
初中三年级在临近中考关键时期,一场阑尾炎病彻底断送了卫华的学业生涯。一个小小的阑尾发炎感染,并不算什么大病,可进行切除术时没找到阑尾,后又扩大切口才在腹腔后找到化脓的阑尾!从上午九点进的手术室,次日早上五点左右才醒来!痊愈后中考已经一个多月了,阴差阳错,他便失去了上学的机会。离开校门后就随亲友先后去山东济南和湖北武穴打工,次年,杨楼的表哥买了一辆大解放,他就随表哥跟车跑运输。无论工作多么辛苦,他总是挤出时间阅读和练字。而且从未间断。
年底,经过严格的体检和全面的政审,卫华正式步入军营,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经过两天两夜大闷罐和大解放车的晃荡,终于来到了所在部队——辽宁省阜新市的一个偏僻山沟的坦克团。兴奋之余不免有些失落,难道就在这里度过三年从军生涯?他曾经有过短暂的迷惘,但很快调整好了心态。除了紧张的军事训练之外,他主动承担了连队的黑板报和文书工作。并且干得有声有色。受到全连官兵的一致好评。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使他百炼成钢。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战士。
后来,他在连队当通信员,有一天夜里,梦到自己正在训练场与战友切磋,演习擒拿格斗,他一个急转身向前猛攻,才从梦中惊醒。从二层铺上掉下来,腰摔伤了。因想着要报考军校,就忍痛未上报,要按当时伤情来看,评残是肯定的,但是军旅生涯估计也就结束了!自己的美好愿望也会化为乌有,所以后来的三年,他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与学习,他不服输的精神也深受各级领导和战友们的认可!
有一天,他的连队正在操场训练,隐隐听到有几个首长在他身后停下,其中一个军官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卫华立刻向后转,举手向首长敬礼,只见那首长威严地问他:“愿不愿意到军部站岗?”他毫不犹豫地说:“坚决服从上级的命令!”没想到一个周后,他坐上了军用吉普车,径直来到了梦中向往的大城市——锦州。从此,他的人生也就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
年,幸运之神再次眷顾了他,经过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他考上了大连陆军军官学院。三年苦练,三载流汗,他正式成为了光荣的解放军军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从军18年后,他从部队正营少校职务上转业到地方,进入了锦州市住建局,成为一名公务员。
前几天,卫华兄弟回郑州参加国家住建部组织的相关工作培训,顺便回到久别的故乡,与各位老师、同学欢聚一堂。他悄悄地对我说:“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应有一技之长。我之所以能有那个机遇,与我长期坚持练字有关,我的一手‘破’字立了头功!”
师生欢聚
□杨秋歌
昨天上午忙忙碌碌的我收拾家务,让小孙女帮忙看店。毕竟是星期天街上人多,我慌慌张张在不经意的眼目中,感觉一个身影在门口摇曳了一下,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放下手里的活匆匆忙忙走出来,几米外的背影一如年少的卫华。我急切的喊一声,那双笑眯眯一如既往的小眼睛向我迈来……
陈卫华,那个幽默风趣内敛走路静悄悄,偶尔口出金句的小男生从岁稀的纬度中立刻呈现!从小学到初中,他总是最安静的那一个!吵吵嚷嚷的教室里根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做游戏打仗争吵不休都不会听到他的声音,而黑板上粉笔头书写的每一个字迹都能窥探到他的影子。钢笔总是在他上衣口袋里挂着,随时随地都能拿出来在任何地方写他每一句话……即便此时坐在我面前,与我一起想高杨店街上还有几个我们一起长大的同学,还是拿出他的笔写出一个个熟悉的名字。
写字是大部分同学厌倦的事情,如若不是老师高压水枪的下死任务,好像只想在学校玩,而对写字酷爱的陈卫华当仁不让。小学生就是天天孜孜不倦地写,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练。字一天天规范,新颖别出心裁。中学也就形成属于他独一无二的字体,于是学校黑板报屡屡都是他站在高高的板凳上涂鸦,屡试不爽。自成一体的陈卫华板报成为我们高杨店联中那几年最美丽的风景线!
而他的幽默却常常让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而他小眼睛一眯却可以瞬间置身事外。小学时一次体育课,老师让我们跑步,由于大家七嘴八舌的边跑边议论自己的闲事。根本没有听老师说的什么就一股脑儿瞎跑。“立定!”突然一声尖叫让同学们稀里哗啦都前仰后合,有几个反应迟钝的都爬在前面同学身上。这便引起一场骚乱。远处的体育老师大吼一声:“谁让你们停下的,继续跑!”扑倒在男生身上的女生开始找那个罪魁祸首。大家彼此指指点点,竟然不了了之。好像都不知道那个声音出自哪里,几天后陈卫华大方承认是他。当时他在班里我们路过时他故意喊的。话语刚落,两个女生站起来就冲向他,他似乎脚上抹油,一溜烟消失了!班里再一次响起体育课上的窘迫而哈哈大笑声……
还有在联中一次。上课铃已经落下,他大概最后一个走进安静的教室,看老师没有到就轻轻说一声:“哎!恁的juo咋都在鞋里!”同学们刹那哄堂大笑。“就你能!”随后进来的老师一边笑一边用手里的书在他头上敲一下。至于和风细雨的小幽默比比皆是,他能在不经意之间让你前俯后仰开怀大笑。
而今眼前,饭桌上他一改文质彬彬的做派,属于军人独有的气场笼罩着餐厅的每一个角落。“今天是难得的一个日子,与我的老师和几位多年没见面的同学相聚。十分荣幸也非常想念。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让我在岁月中受用终身。远离家乡几十年,对家里的规矩几乎遗忘。希望未来可期,我们还有机会见面。我很珍惜与你们任何一个人见面。”听着真诚的言语,看着卫华沉稳出口成章的表述。每一个字都涵盖他三十年的奋斗历程,不管逆境还是顺境那坚毅的眼神、刚毅的躯体在我们面前诠释着他独具一格的魅力。
今天太阳再一次升起,卫华背上行囊踏上他的归途。那一只紧紧贴在他胸口的笔一定在酝酿属于主人的又一次历程。我依然坚信未来可期……
弹指一挥间,当岁月的年轮沉淀在今天的太阳光里。我们都一起如影随形……
——/9/21
陈卫华刻画《周总理》
匆匆归乡有感
□陈卫华
国家住建部“房屋网签备案和城市联网培训班”三期,二期在咱大河南郑州召开,足证明大河南在国家的地位与作用,趁培训结束匆匆回乡与老师和亲朋同学一叙,甚是欣慰。
——题记
闻令南下参议政,恰时探亲心波动。
旧友故交情难忘,重叙话长问暖冷。
陈卫华回乡相聚有感
□郑健
房产国培赴绿城,学期结束故乡行。
村中发小同聊业,群里文朋共叙情。
存满满,寄盈盈,快哉乐矣酒楼登。
今宵饯别总嫌短,赶早明晨立返程。
注:绿城,即郑州市
一一/9/20晚于高杨店文场酒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