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严老太因患急性阑尾炎伴穿孔,导致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命悬一线,经普外科急行阑尾手术后,收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进一步救治,最终三院白衣天使力挽狂澜,患者转危为安。
病情告急,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
严老太太不久前突发腹痛伴呕吐、发烧,吃东西后和活动时尤其厉害,“硬扛”了三天后才到南通三院急诊科就诊,医院就出现了休克——经进一步检查,医生发觉患者不仅存在阑尾炎,而且阑尾可能已经穿孔,导致弥漫性的腹膜炎,引起了感染性休克、肠梗阻、多脏器功能障碍等,病情十分危重,当务之急是手术切除坏死的阑尾。
急诊科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将患者送入手术室,普外科手术团队为患者急行腹腔镜探查。术中见患者膈下、肝肾隐窝、左侧腹及盆腔均存在大量灰黄色脓液,部分小肠及回盲部高度充血水肿,表面脓苔附着,回盲部与周围组织及肠管粘连极重,分离部分粘连可见大量脓性液流岀,于阑尾中段可见大小约0.5×0.5cm穿孔,粪便及脓液从中溢出,部分粘膜发黑坏死,景象十分骇人!
手术团队将坏死、穿孔的阑尾切除、清除腹腔脓液,并于右侧结肠旁沟及盆腔放置腹腔引流管。
由于患者病情恶化迅速,成功手术切除阑尾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有效“逆转”患者严重的全身感染成为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难题。
危机重重,力挽狂澜排险情
在患者生命之火摇曳不定,随时可能熄灭的危急关头,其家属却欲终止治疗,要求出院。专家告诉老人家属:患者感染性休克、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血氧饱和度低,如果不进行后续抢救,患者很可能因重症感染而死亡,之前的努力将功亏一篑。最终,在医护人员“医者仁心”的感召下,家属再度选择相信三院,同意将老人转至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治疗。
在救治方案上,治疗团队绞尽了脑汁:患者低血容量休克需要大量补液,而患者出现了急性左心衰、肺水肿、心肌炎等症状,此时的心脏承受不了大量补液。关键时刻,重症医学部副主任、急诊科主任徐建如结合患者血氧饱和度、呼吸参数等,经过层层分析,决定先给患者上呼吸机辅助呼吸,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改善其心脏功能,在此基础上严格控制补液速度。经过一个不眠之夜的救治,患者度过了最艰险的一关,休克症状与心脏功能逐步改善。
多措并举,施以妙手见曙光
患者入院后4小时内只有ml尿量,第二天尿量仍然很少,化验报告提示肌酐高达.8umol/L——这表明患者肾功能存在问题,治疗团队决定为患者进行床边血滤。然而,治疗中患者躁动不安,这给血滤机运转增加了难度——只要一动,血滤导管就会贴到血管壁,需要调整导管的位置后血滤机才能继续运转下去。医护人员顶着重重压力,确保治疗持续进行。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纠正严重低蛋白血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治疗感染性休克,在血液净化时共输入3瓶白蛋白——随着各项抢救措施及时跟进,患者身体状况逐渐改善,病情慢慢平稳。
第6天查房时,患者已坐在床上吃早餐。对于过去几天的生死经历,她已经不太记得了——从刚入院时昏迷不醒,生命垂危,到如今经过普外科、急诊科等全力抢救,最终化险为夷,再次恢复到以往精神矍铄时的神采,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谢谢三院的白衣天使,是你们让我这样一个七旬老人获得了新生”,严老太太感激地说。
近年来,面对一个个命悬一线的危重患者,面对抢救过程中一次次险象环生,南通三院充分发挥“急危重症多学科联合、重症医学部统领”的“一体化整合医学模式”,集中多学科优势,高效救治患者,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专家在此特别提醒,虽然不是每位阑尾炎患者都必须做手术,但对于老人和儿童等抵抗力较差的人群,一旦确诊,最好尽早手术,以免像严老太太这样导致病情恶化。
1、罕见!患者心脏埋藏“定时炸弹”;ECMO介入、多学科协作,完成“拆弹”创举
2、“南通抗击新冠肺炎海外远程会诊专家服务中心”落户市三院
3、临床用血紧张,白衣天使勇当“献血先锋”,诠释仁心大爱
4、让“思”字入脑,让“廉”字走心——南通三院“5.10思廉日”系列教育活动纪实
文
郝淑丽
摄影
郝淑丽
版面编辑
若星
责任编辑
时锦华、晨光
审稿
葛锋
审定
蔡卫华、蒋银华
医院
全国首医院
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医院
服务号、订阅号
抖音号
南通三院宣传矩阵
◆官方网站: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