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里没有妇产科,更糟的是,方圆十公里医院,有好几次,当地孕妇把医院的救护车上。
每年医院从全国各地冒出来,医院悄无声息地消失,它们或被拍卖、或被合并,或被关闭。
在一个强调医疗公益性为主的社会土壤中,医院的脆弱性与生俱来,稍有不慎,溃败将来得极为迅猛。与其命运紧密相连的,是中国医院背后的2万多个院长。
这是一个非明星医院院长任元和的故事,也是一个有关生存的故事。和大医院一样,医院始终在面对一个根本问题:如何活下去。
在他长达40年的院长生涯里,医院曾有过辉煌的时刻:
从一个不足20医院,发展成一个拥有医院。从年收入不足3万元,到年收入上亿元。也到衰落到一个尴尬的境地,欠债几千万无力归还,错过发展黄金期。
医院竞争中,院长任元和曾经凭医院的前两次扩建和跨越。
到了第三次扩建时,任元和已经60多岁,他似乎无路可退,不得不选择和陌生的资本联姻,将公司卖给上市企业,借助医院扩张的梦想,却忘了资本的逐利性。
起于微时;历经国企改制;医院的夹缝中艰难生长;和资本的联姻中进退失据,栽了跟头,最后被转卖,前途未知。
医院和它的院长任元和这40年的命运跌宕,也是这个大时代浪潮下医院生态的一个注脚。
31岁的年轻院长,和一家不医院
年的大连湾,港口正在迎接络绎不绝的渔船和商贾鱼贩,这是一家国有企业“辽渔集团”的地盘,它拥有国内最大的远洋及近海捕捞船队,以及,一个小医院——医院。
这是医院。医院,但床位不到20张,多个医务人员中,除了少数中专毕业的医生,大多是工人出身的“赤脚医生”,或者改行来此的船员,他们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外伤包扎,处理内科常见病,就连简单的阑尾炎手术也不会做。
这里没有妇产科,更糟的是,方圆十公里医院,有好几次,当地孕妇把医院的救护车上。
它在辽渔集团下属单位中常年业绩倒数,是固定的批评对象和反面典型。员工之间针锋相对,偶尔大打出手,怎么看医院。
这一年,仅有31岁的任元和成了医院的院长,接了这个“烂摊子”。
8年前内科专业毕业的任元和,看中了辽渔集团作为国有企业的福利待遇——选择去医院做医生,他可以分到一套房子。没想到,医院缺专业人才,他临时被调上来做了院长。
医院,任元和给自己设置了高强度作息:早上4点多起床,6医院,到各个科室和病区巡视一遍,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周末也是如此,医院度过。
这个高度自律的作息一直坚持到现在。
上任后,任元和决定要新组建的第一个科室就是妇产科。
在征求意见的时候,医院内部多数人都反对,理由是弄不好就是两条人命。大医院还难以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医院?
任元和很想干成这件事,但并没有急于表态。他医院的妇产科医生,试图邀请医院医院里的同事们。这位临床经验医院的环境和技术现状后,提出了建立妇产科的可行性。很快,任元和在外科病房加了10张床位,添加了设备,这就是妇产科最初的雏形。
可能因为年轻,胆儿大,任元和不满足于此,妇产科建了4年,他想从简单的顺产手术扩大到难产所需要的剖宫产手术,但医院里没人敢做,于是自己挤出时间,医院进修外科和妇产科。学了1年后,任元和自己上手做了一例剖宫产手术。
就连任元和自己也没想到,在无痛分娩技术并不普遍的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个组建没多久的妇产科,因无痛分娩技术获得了国家级的QC成果奖、大连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
没过多久,妇产科又成医院、医院。
因为收费不高,医院成了很多当地人生小孩的首要选择。医院的名气,一下子从大连湾传遍了整个大连市。
任元和几乎都把握住了每一次的机会,除了组建能够带来名声和流量的妇产科,另一个重要的医院。
年,医院开始定级,将医院分成十个等级。根据规模和技术水平等指标,医院被分成一、二、三级,每级又分成甲、乙、丙三等。
大部分医院对此无动于衷,也没有动力去做,因为评定越高的级别,医院要投入的精力、人力和物力就越大。
医院医院,只有张床,医院起码的规模标准都不够。医院,必须扩大规模,首先要建楼。
彼时,听到任元和要晋升二级甲等的消息,周围都充斥着“好高骛远”的评价,连医院的老同事也不敢相信:医院就不错了,医院?想都不要想了。
建楼最大的阻碍是资金短缺。当时医院所属的辽渔集团,虽然规模大,经营效益并不高,拿不出太多资金。一段时间内,任元和带着院办主任几乎每天走出去搞公关,最后终于筹到了建新楼需要的一笔钱。
“现在回想起来,我这样一个要面子的人,在当时是如何突破内心的障碍,走出这一步的,自己都难以想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任元和模式:医院改制的范本
为了给国企减负,全国很多地方刮起了一阵医院剥离改制的风潮。
年,辽渔集团决定将医院剥离出来,和很多医院院长一样,任元和也迅速将医院改制成股份制的医院。
医院在股份分配上不均,医院内部矛盾埋了一颗隐形炸弹,比如院长占比高,股份几乎由管理层垄断,医院员工既失去了事业编制,也失去了话语权。
医院改制时,任元和放弃了有管理层垄断股份的模式,采取了“全体职工入股自由、学科带头人和管理层相对多出资”的改制方案,将按规定经营者可持有的39%的股份缩减为15%,其余85%的股权份额留给了职工。
最后,个职工中有个自愿参与改制,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当时一度被称之为“任元和模式”,还上了当地报纸。
改制1年后,医院实际收入比改制前增加了30%,手术患者和住院患者分别增加了30%以上,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以上。隔年,任元和还被邀请去了医院改制会议,介绍医院成功改制的经验。
与此同时,任元和对优势学科妇产科进行了两次扩建,平均月分娩量当时在大连市位于前两名,服务半径从大连湾周边扩大到大连的7个行政区。
实际上,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任元和有好几次“专断”的时刻:年建立妇产科、医院。
第三次,医院改制后提出继续扩建。
医院改制的前后,其身处的大连湾正加速发展期,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颇具规模,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医院的外科、骨科、妇产科、透析室长期需要加床。
任元和再次选择了扩建,希望将手术室、妇产科、透析室均扩大一倍,提议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赞成之声四起,有的担心扩建后没有病人造成房屋和病床闲置,医院债务增加、影响个人收入和待遇。
顶住压力扩建后,医院收入反而增加,医院职工的福利待遇比扩建前又提高了30%。
医院的特色专科也逐渐为人所知:妇产科、骨科、心内科。
资本和医院的蜜月期
年新医改开始后,医院倾斜,光是前三年,各级政府就砸了亿,十年间,医院平均下来每年收入增幅超过20%。
很快,各地被雄厚医院将一时风光的医院抛在了身后:新建大楼,新建分院,扩张床位,招兵买马。
大连也不例外。除了医院增加投入之外,大连官方还斥资十几个亿,在北部新医院。
如果依旧维持“小而美”的模式,靠这张床位,医院营收的天花板一眼就看到头,并且天花板还有可能越来越低。
加入这一轮扩张大潮中,似乎是任元和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任元和未雨绸缪,新医改的这一年也给医院定了-年的5年发展规划,医院医院。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在1年内把床位扩增到张——这是三级一眼的入场券,到年,床位要增加到-张。
医院的新名字也想好了,彻底摆脱过去,医院。这绝不是事后回溯的空想,早在年5月他写的《破茧-大连医院30年管理历程》里,他就已经详细提及了这个愿望,以及实施的计划。
扩张到张床位,在一个只有5医院空间内无法完成,医院旁边的一大块空地上新建一栋楼。发展规划提出后没多久,他开始为新楼建设的资金奔波。
在他的身后,-年的中国,是医院和医院买卖的热土,也是医疗概念股勃兴的时代。
医院需要寻找资金雄厚的买家,注入资金扩张床位,医院竞争;而对于上市企业来说,医院概念股,可以牵动整个公司的市值大幅度上扬。
买方和卖方都在互相寻觅。热钱涌动的那些年,医院收购极为疯狂,不少都是溢价百分之三四百收购。
在那几年,除了和医疗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如制药公司,就连珍珠养殖的公司、地产公司、瓷砖公司等各种五花八门的医院收购这个快车道。
有医院第一股之称的恒康医疗,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家以做中成药独一味起家的公司,医院并购的头一年,不到九个月的时间里(年6月-年2月),以1.8亿元的收购金额,一共收购了4家医院,却带动公司股价冲高至38元,市值突破亿,增加了整整80个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它买买买的步伐并未就此停下,并很快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北部的医院。
医院在医院行列中算得上优良资产:没有负债,每年收入几千万,利润也有几百万,地处医疗资源匮乏但有10万流动人口的大连湾,有较为稳定的患者流量,医院的审批手续也办好了,未医院,收入将很可观。
60多岁的任元和和他的医院,此刻正处在一个万事俱备,只欠资金的关头。资本的风一下子刮来,迎面撞上了在这里当了30多年院长的任元和。
扩建新楼——这几乎是很多国企改制的医院医院拱手相让的前提,抱着资医院扩张的幻想,签下了转卖协议。但最终故事的结局大多是相似的,以无人问津的烂尾楼收尾。
任元和不懂商业和资本逻辑,但他保持了多年如一的谨慎,和对方提出了诸多条件:必须投入资金建新楼,医院,一次性付清收购资金等等。
任元和没听说过这家外地上市公司恒康医疗和他的老板阙文彬,但知道这个公司的主打产品独一味。他找了助手、儿子等人一起查了几天,翻遍了网上报道和相关资料,大致勾勒出对它的初步印象:医院,上市公司,市值很高,与医疗相关,钱多。
仅仅几个月时间,恒康医疗以它“雄厚的资金实力”买下了医院%的股权,年3月15日,恒康医疗和医院签下了合作备忘录,备忘录里说,最后出价是原始出资的13.33倍。不到1个月内,恒康医疗如约把全部收购金额约1.2亿元打入了医院的账户里。
医院后的一年里,是双方合作最愉快的一年:恒康医医院的步伐,任元和仍然是医院董事长,医院的个股东们有了短暂的开心,年从花医院股份,10年后拿到现金,翻了13.33倍。
两张大饼
在任元和的记忆中,在收购交易完成之际,当时的董事长曾口头允诺他,三年内他仍然是医院的董事长和院长。合作备忘录里也提及了“医院董事长;聘请任元和为院长的经营班子,医院现在人员及管理体系稳定”。
任职董事长的第一年里,任元和主要为一件事情奔波:将医院医院医院。医院性质,涉及到主管部门的更换,从民政局变成工商局,医院又是较为特殊的主体,所以变更程序相当繁琐。
医院性质还未变更完,距离收购不到1年,年3月某天,恒康医疗突然将任元和调离董事长以及院长岗位。医院空降了一名恒康医疗派来的新院长。而医院性质变更这件事,因为核心人物任元和的离任,也被按下了暂停键。
日后来看,这给医院的衰落以及双方矛盾爆发埋下了一颗炸弹。
任元和被调离,就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合作备忘录的承诺实实在在,但致命的是,并没有给出任元和的任职年限。
有意思的是,几个月后,任元和接到了去恒康医疗总部的邀请,恒康医疗当时的董事长给任元和吃了两颗定心丸:
一颗定心丸是他新职务的聘用文件,一颗定心丸是关于他新职务年薪的书面说明,且都盖了公章。
第一个颗定心丸是恒医字()第号文件,聘任他成为医院名誉医院管理中心顾问,以及等一个新的公司——北方医疗投资管理公司成立后,任元和将担任副董事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个还未成立的公司和任元和是恒康医疗野心的一部分,恒康看中了医院管理能力、积累的医疗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任元和要帮恒康医疗继医院。
而好处是,恒康开出了年薪万(税前)的高价,3年有效期,合计万——但这万要3年后才能兑现。这在任元和看来不可思议,干了院长几十年,最高时年薪也不过30万,他从来没想到对方能给出这么多钱,但事后来看,这恰恰是恒康医疗给他“画的大饼”。
烂尾楼
年1月20日,大连本地生活报《半岛晨报》发布了一则并不起眼的新闻:为方便大连湾地区居民和本厂职工就医条件,有着40余年历史的医院,将斥资1.6亿元,计划用2年时间,新建一幢地上12层高的住院楼。医院住院楼扩建项目预计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全部工期24个月。
新闻中详细描述了这栋新建住院楼的功能:一层和二层用于体检中心,三层至十一层用于住院病房,十二层用于办公。
“将大连医院建成大连乃至东医院”,这也是合作备忘录里恒康医疗与医院在交易时达成的共识。
新楼拔地而起的这两年间,任元和的身份已经迅速转变为医院的其中一个顾问。
医院收购案例中,唯一成功的一个就是医院—瓦房店三院。年,当恒医院时,医院,收购价格已经高达7.18亿之多,而恒康整个公司当年全年的利润也不过3.2亿。
这意味着瓦房店三院的股东能分到的钱更多。收购价之所以如此之高,是因为在这场交易中多了一份三年对赌协议。
对赌协议中所承诺的业绩,现在看起来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瓦房店三院在被收购的前两年的年净利润为万,对赌协议要求医院在被收购后的三年净利润分别达到万元、1.亿元、1.亿元,是收购前净利润的3倍多。
医院、签订对赌协议成了恒康医疗的一贯风格。
结果是,瓦房店三院在年一年的亏损就高达1.3亿。如今回想起来,任元和庆幸自己当时的决策:要价并不高,不签对赌协议,让对方一次性付完,在这方面,“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年8月,医院老楼旁,12层高的新楼终于封顶了,中间被挂上了一个巨大的条幅,清晰地表明了这栋医院的特色:“骨外、肾病、职业体检”。与原本只有5层高的医院老楼形成了鲜明对比。甚至有当地居民期待,在新旧城区交界处,它可能会成为地标性建筑。
但新楼的辉煌从封顶那一刻就戛然而止了。
新楼的建设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在任元和的表述里,医院性质没有更改成营利性,医院“输血”,前期建楼的工医院每年的收入里扣,但这只是杯水车薪,医院已经欠债0多万,更别提下一步的招兵买马、买设备等更多支出了。
此后三年,新楼成了无人问津的烂尾楼,依旧是刚建成的样子:没有装修的毛坯房,楼下堆满了还未清理的建筑垃圾,还有,不断流失的人才。
△医院新楼烂尾楼的表面之下,是恒康医疗和医院关系的破裂。
但医院性质没有改变似乎是一个借口,医院并购的几年中,医院承诺建新楼几乎是“空头支票”。
就在前不久,恒康医疗曾经收购的另一家医院-崇州二院发了《医院党委、医院建设的呼吁》:恒康医疗当初入主医院时承诺修建新院区,但六年过去当年的承诺已成一纸空文;恒康入主六年来医院医院发展的黄金期,医院建设迟迟不动工,医院发展,医院土地因六年未动工,将于近日被主管部门收回。
转卖
任元和的梦也破灭了。
本应到手的万薪水,恒康医疗并未兑现。任元和专程跑去了成都,当时书面允诺他的董事长换了人,新的董事长并不认这万,告诉他公司经营困难,但答应他,先维持30万年薪不变。
此时的恒康,由于负债收购和不善管理,利润从年开始大幅减少,到年和年,恒康分别亏损14亿和25亿。
任元和想到了打官司,走法律程序。
恒康医疗的负责人挨个来劝他,“老院长,要有大局观,恒康正处在保壳救市的阶段,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他们也再次承诺,完全应该给他兑现,但就是因为没有钱。
“我都五十多年的党龄了,我还是有这点觉悟的,而且我是搞医的,还是比较善良的,我觉得还是不能因为我自己的事情节外生枝,要恒康在操作保壳救市的时候出问题,我希望他们能够挽回局面”。
今年12月,恒康最后的机会,可能也是医院最后的机会。
恒康医疗的亏损进入第三个年头,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如果今年恒康还不能扭亏为盈,它将面临退市风险。
为了保壳救市,恒康医疗引入海王集团作为产业投资人,期望解决恒康的债务和亏损问题,他们的计划之一,就是将医院转卖给另一家公司,转卖费用0万。
除辽渔外,恒康旗下的多家医院,都面临着被转卖的命运。
起于微时;历经国企改制;医院的夹缝中艰难生长;和陌生的资本联姻,医院扩张的梦想;却忘了资本的逐利性,栽了跟头,最后被转卖;前途未知。医院和任元和这40年的命运跌宕,何尝不是这一代医院的命运缩影。
吴靖
撰稿
徐卓君责编32我们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时间: